新知消息 News

  • 2016-02-16
    原作:潔西卡‧科咨(Jessica Coates)| 翻譯:高瑜蕙 | 審訂:莊庭瑞

    最近我曾在一場「資訊環境保護主義」(Information Environmentalism)的會議上發表演說,之後便想繼續探索這過去我較少涉略的理論。資訊環境保護主義的概念最早是由詹姆士‧包伊爾(James Boyle)教授所提出,他在1997年發表了一篇名為〈智慧財產的政治學:網路的環境保護主義?〉的文章,其中他論述我們需要一種關於智慧財產的政治學(或說是政治經濟學),並建議其可類比於環境保護運動:

    "成功的政治運動需要兩大因素,一是一組(可普及化的)分析工具,二是根基於上述工具所揭示之共通利益所組成的聯盟。福利經濟學(welfare economics)和生態學的思考都揭示,因著私有財產聲索的分析架構、過分簡化的「因果」科學、以及不強行將負面外部性(negative externalities)內部化的市場經濟,「環境」這個詞和其概念已黯然消失。同樣地,因著現有智慧財產系統係建基於利害關係人之利益和原創作者之說法、偏重於決定論實務之經濟分析、以及對內部審查(private censorship)的危險不夠敏感之「言論自由」社群,我認為,無論從概念或字面來看,「公眾領域」(public domain)正逐漸消失中。確實,是環境運動創造了環境論述,農人、消費者、獵人、賞鳥人因此察覺自己是環保人士。或許,我們需要創造公眾領域,才能組成為保護公眾領域的聯盟。"

    我發表演說的會議是由澳洲學者羅伯特‧康寧漢(Robert Cunningham)博士所主辦的。基於包伊爾的想法,他新近出版了一本書,名為《資訊環境保護主義:智慧財產權的治理架構》。康寧漢根據包伊爾有關著作權與環境保護主義的原創性類比,提出了邏輯的下一步,提議智財權公眾領域的倡導者亦可採用環境運動的概念。他探討從環境理論(福利經濟、共享資源、生態、以及公眾選擇理論)衍生的分析架構,如何可被運用在資訊環境領域。此外,他亦探討環境運動的重要概念,如恢復力、多樣性,與模組化等,與智慧財產的相關性。他總結如下:

    "與自然世界有關的治理經驗可被運用來確保資訊環境的穩健發展。這是一種良性循環。不過,該循環唯有在資訊共享資源(information commons)被保護、發展,並與共有領域(res communis)一致發展的情況下,方能運作成功。而共有領域是屬於所有人的資源,必需用於公眾利益。"

    當我回顧這些概念,我瞭解到現在是強調上述想法的最佳時機。雖然目前在澳洲和國際間有許多著作權的政策議題值得關注憂心,我相信仍有許多事務是值得回顧慶祝。包伊爾的文章已發表近20年了,許多事物已有改變,也不全是負面的。

    因此我以樂觀的態度撰寫此文。我相信資訊環境保護主義的概念不僅是攸關當今的著作權政策,其中心思想——公眾領域和創作人利益一樣需要和值得被保護——同時也逐漸崛起。其崛起的速度或許緩慢,但我想論說已有證據顯示,在澳洲以及國際間的著作權政策已逐漸意識到資訊共享資源,以及維護這空間的重要性。或許意識這個詞不見得是最妥適的用字,因為它意涵自覺性的認同。或許較貼切的說法是,資訊環境保護主義的想法已逐漸滲入著作權的辯論和整體社會之中,其所及範圍已達到可影響法制的程度。

    Topics: CC專題
  • 2016-02-14
    林誠夏/文

    台灣創用CC 計畫協助進行的 CC0 1.0 Universal(CC0 1.0 通用)公眾領域貢獻宣告,已到了緊鑼密鼓的確認階段,即日起自 2016 年 2 月 15 日開始,進入了為期一個月的公眾評論期 (public comments period)。

    Topics: 部落格
  • 2016-01-23
    林誠夏/編譯

    本年度 (2016) 的自由日 (1.23) 在台北當代藝術中心,有個饒富文化意義與新創趣味的展覽活動,這個活動揉和古物新創、人文關懷、公眾授權,以及跨域合作,非常值得對 3D 列印與文化新創交集有興趣的朋友,可以撥冗參觀!

    Topics: 部落格
  • 2016-01-05
    楊孝先/文

    社群發展是「台灣創用CC計畫」及「開放文化基金會」(OCF)合作項目之一。本報告 [1] 旨在詳實記載實際執行時遭遇之困難與挑戰,期以此做為後續方向修正之參考。

    社群為何產生,又將走向何處?

    就雙方原始初衷而言,中研院資創中心是為因應創用CC演講邀約的目的而發展社群 [2],希望未來講者能來自社群,但由於不熟悉也不適合直接經營社群,因此尋求 OCF 的協助,後者將社群比擬為包含池塘、飼料、魚的生態系,為顧及日後生生不息之延續繁衍,須先建立能自行運作的在地社群環境(池塘),初期透過提供通用教學/學習資源(飼料),提升第一批參與者之素養,期各類型參與者陸續加入後,能有一定機會篩選培訓合格講者(魚)。

    Topics: CC專題
  • 2015-12-28
    柯俊如 /文

    許多博物館投入大量資金人力數位化館藏,因此無法輕易答應立刻以開放授權釋出這 些公眾領域館藏的圖像。然而,國外有許多博物館選擇加入「學術印刷用圖像 (The Images for Academic Publishing, IAP)」計畫,提供高品質數位化館藏圖像於學術及教學用途。...

    Topics: 部落格
  • 2015-12-27
    柯俊如 /文

    美國國家藝廊(National Gallery of Art)的開放政策時常受到推薦,因為他們在政策裡清楚說明開放的願景、範圍以及使用者注意事項,像是提供使用圖像時的出處標示範例,以及特別提醒使用者 自行使用國家藝廊的圖像於作品內時,不能聲稱國家藝廊認同該作品的內容。...

    Topics: 部落格
  • 2015-12-25
    柯俊如 /文

    開放知識基金會的公眾領域評論網站(The Public Domain Review)就有一個線上商店,專門販售利用公眾領域圖像做成的紀念品,包含衣服、提袋、明信片,還有一個手動的動畫播放器,這些收入將用來支持網站的 運作。Antique clipart、Grandmas's graphics兩個網站在分享公眾領域作品之際同樣也有販賣周邊商品。...

    Topics: 部落格
  • 2015-12-23
    柯俊如 /編譯

    世界銀行在2012年訂定開放取用(open access)政策,世界銀行自己做的研究會以創用CC 姓名標示授權,委託第三方的研究則以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授權,這個開放知識庫(Open Knowledge Repository)現在已經有超過13200份刊物可以下載。 ...

    Topics: 部落格
  • 2015-12-22
    柯俊如 /文

    在之前一系列對於特定博物館、藝術館開放政策或經驗分享的介紹後,本文將一次介紹六間文化機構的開放館藏現況。許多文化機構雖然沒有採用公眾領域標章PDM、公眾領域貢獻宣告CC0或是創用CC的授權條款,然而在網站上公布的圖像使用條款或開放政策都是符合開放原則的。

    Topics: 部落格
  • 2015-12-21
    柯俊如 /編譯

    使用開放授權會帶給圖像創作者好處嗎?其實許多圖像創作者就是意識到開放授權能帶來符合其需求的好處,才決定採用創用CC授權的。一起來看看這些圖像創作者怎麼說。

    Topics: 部落格

Pages

Subscribe to 新知消息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