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舉辦的CC全球高峰會中,CC葡萄牙提議要發展一些小工具來促成更多企業使用CC授權。他們指出,藝術家和創作者通常都較為清楚創用CC授權,但是當作者要顧及商業利益時,很難順理成章地說服他們採用創用CC授權。葡萄牙主要因為兩個原因而對此計畫感興趣......
部落格
-
2015-11-30
-
2015-11-25
電影本身即是一綜合性的藝術創作,含有多項著作權,除了整體可視為一個視聽著作之外,其劇本屬於語文著作,配樂、音效是音樂和錄音的領域,攝影師持有攝影的 著作權,而其他的專業還包含了美術、表演,甚至是舞蹈的成分,如此細數下來已經眼花撩亂,如果......
Tags: 電影 -
2015-11-23
OpenGLAM全名為「開放美術館、圖書館、檔案館與博物館」,乃開放知識基金會的計畫,由歐盟執委會的DM2E計畫贊助。其透過工作坊、指導原則、文件、工作小組來協助文化機構開放內容和資料,希望能建立全球文化共享資源,讓每個人都能使用、取用和享受這些文化資產。
(資料來源:wikicommons)
OpenGLAM認為,美術館、圖書館、典藏館和博物館是文化資產的看管人,守護館藏就是守護整體人類的記錄,這些文化機構在協助人類知識進步上扮演關鍵角色。網路提供文化資產機構一個前所未見的機會,讓他們能吸引來自全世界的觀眾、使館藏比以往更容易被發現和連結,並讓使用者能成為主動的貢獻、參與、分享者。
開放館藏的第一步是採用開放授權,如果文化資產機構理解網路在近用、創新和數位學術傳播上的潛能,就會知道最終最重要的其實是開放合作機會及讓使用者產生嶄新的參與方式。
根據開放知識基金會的定義,「開放」意味著這些內容或資料是「任何人都可以免費使用、再利用和散佈的,頂多需要滿足姓名標示或相同方式分享之要求」。美術館、圖書館、檔案館與博物館逐漸開始採用許多和此定義相符的授權條款,像是詮釋資料常用的「公眾領域貢獻宣告」(CC0),以及內容常用的「創用CC 姓名標示」、「創用CC姓名標示—相同方式分享」條款。
透過開放館藏,文化機構可以增加館藏在維基共享資源(Wikimedia Commons)、網際網路檔案館(Internet Archive)、Europeana、google等管道的曝光度,提高公眾對於館藏的注意、讓公眾更容易找到館藏,並提升觀眾參與策展館藏的機會。
對於整體社會而言,不論是在課堂中被用來傳遞知識,或是被研究者善用資料探勘或視覺化等新技術發現人、事、物間的新關係,還是讓世界各地的人欣賞、增加理解、用以創作。就像牛頓所言「如果我能看得更遠,是因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以及歌德說的「我總是在收割前人所播的種」,開放館藏可以激發更多社會創新。
OpenGLAM在各地舉辦許多工作坊推動開放館藏,於網站上整裡許多對於開放文化很重要的參考資料,並在部落格更新開放文化的最新動態,網站上的原創內容都以「創用CC 姓名標示」授權分享。在OpenGLAM的開放文化實驗室中,則可以看到一些簡單好用且開放資源碼的小工具,協助老師、研究者及公眾能與數位文化內容及資料進行更多互動。
同樣由開放知識基金會發展的「公眾領域評論」,是OpenGLAM的姊妹計畫。在這個網站上可以看到來自不同機構、不同類型的公眾領域素材,顯現擁抱開放的數位公眾領域作品是多麼棒的資源,也可以直接購買利用公眾領域素材做成的文創產品。另外,他們還邀請世界各地文化遺產機構策展人每個月寫一篇文章來介紹一組開放數位作品。除了讓使用者更了解這些館藏的故事,也能藉此展現當數位公眾領域作品能被重新置於不同脈絡下使用時,將帶來何種效益,希望能因此激發更多人重新編排這些數位公眾領域作品成為不一樣的新故事。
最後,附上OpenGLAM工作小組起草的第四版原則,身為OpenGLAM的機構將會擁護以下原則:
1. 使用如CC0的合適法律工具發布關於物件的數位資訊(即詮釋資料),使其成為公眾領域。
這將促成資料盡可能得被再次利用,並讓資源可以與Europeana及美國數位公共圖書館(DPLA)這些主流文化資料聚合器(aggregator)相容,因而能被更容易的找到。 開放詮釋資料授權政策請見:Europeana Licensing Framework、Digital Public Library of America2. 讓超過著作權保障期限的作品數位化後仍然維持公眾領域的狀態,而不會對期主張額外的新權利。
超過著作權保障期限的作品的數位化複本或再現,應該明確以「創用CC公眾領域標章」等合適的法律工具標示。這將促使這些數位內容有機會能最大程度的被再次利用。 開放內容授權政策請參考:The Rijksmuseum、The British Library、The Walters Art Museum 欲了解數位公眾領域眾要性的深入文件請見:Europeana公眾領域憲章、Communia公眾領域宣言3. 發布資料時,要將對於資料描述、整體資料館藏、館藏附屬品被重複使用及賦予新用途的期望,做出清楚且堅定的宣言。
這類宣言的範例請參考:The Rijksmuseum、The British Library、The Walters Art Museum、National Library of New Zealand4. 發布資料時,使用可供機讀的開放檔案格式。
機讀格式是能讓資料被電腦程式擷取的一種格式。如果以封閉的檔案格式釋出資訊,會造成重新使用資訊的嚴重阻礙,導致想要使用資訊的人必須購買特定軟體才能開啟。另外,資料的結構及可能使用方式應該在網頁或datablog中妥善說明清楚。 欲了解更多開放格式的資訊請見:Open Data Handbook5. 應該追求以創新方式在網路上吸引觀眾投入的機會。
清楚說明所提供的開放資料、內容和服務,以便讓他人可以輕易再利用、建立、提升這些已開放的事物。 發布資料時,積極回應有興趣的團體所提出的資料及支持資料取用的相關問題。 提供觀眾機會由這些館藏中蒐集物件並組織策展。Rijksmuseum的Rijksstudio是一個好例子。 有可能的話,透過人力外包的工具讓使用者能豐富和強化詮釋資料。資料來源:
http://openglam.org/faq/ http://openglam.org/principles/#sthash.cCLIztCb.dpuf... -
2015-11-20
開放教育資源(Open Education Resource)已經發展超過十幾年,雖然帶來許多價值,像是提升大學聲譽、吸引新的學生來源、彰顯服務公共的角色,然而財務上能否獲得回饋並持續經營一直是個問題。許多開放教育資源計畫都依賴大學、政府、慈善機構提供資金贊助,然而......
-
2015-11-16
Google有一個著名的20%時間政策,就是讓員工將百分之二十的時間自由發想有興趣的創新計劃,Google藝術計畫(Google Art Project)就是其中一項。由於此計畫符合google「組織世界的資訊並讓其能被全世界取用」的願景, 2009年執行長便同意支持此計畫,並開始和幾個博物館洽談。
-
2015-11-13
「所有透過API可以取得的資料和圖像若非屬於公眾領域就是以CC0授權。這些資料和圖像都不用支付權利金,且可以在無須荷蘭國家博物館(Rijksmuseum)允許的情況下被複製、散佈、修改、和使用。」-- 荷蘭國家博物館網站的使用條件說明
Rijksmuseum是荷蘭於1800年成立、致力於藝術及歷史的國家博物館,實體館藏超過一百萬件。2003-2013年間由於建物整修,因此只開放800平方公尺的展區,就算2013年後的新館展區多達22000平方公尺,卻也只能展出約莫8000件展品。為了能讓更多館藏被看到,荷蘭國家博物館花費很多心力進行館藏數位化。
荷蘭和多數歐洲國家一樣,作品在作者過世後70年便自動進入公眾領域,讓任何人都能自由複製和散布這些作品。而且根據多數歐洲的著作權法,公眾領域作品的複製品並不會產生新的保護,因此被數位化後的公眾領域作品仍然屬於公眾領域。除非公眾領域作品被改造後產生創新價值,才會有新的著作權主張空間。
2011年,荷蘭國家博物館開始與Europeana基金會合作,欲使公眾領域圖像及詮釋資料(metadata)能在Europeana入口網站取用。同年年底,荷蘭開放文化資料計畫(Open Cultuur Data initiative)向荷蘭國家博物館申請於Apps4Netherlands競賽中使用該館館藏,此競賽意圖讓機構與程式設計師、設計師合作善用開放取用的資料。
最初,荷蘭國家博物館館藏部門謹慎的只提供他們一組少有人知的中國畫作。然而,行銷部門出面指出應該要提供最好的素材,他們認為博物館的核心目標就是要讓公眾熟悉館藏,網路是一個很好的通路,數位化館藏會吸引人們進一步想要購票參觀。因此,他們最終決定將已經無著作權保護的梵谷、維梅爾、林布蘭等人的名作都進行數位化。
(維梅爾的名畫,你可以註冊Rijksstudio後免費下載圖片。)
做出這項決定後,荷蘭國家博物館對於授權方式卻產生爭執。館方希望使用「創用CC 姓名標示」的授權方式,要求使用者使用圖像時標示出處,Europeana、維基媒體基金會、開放知識基金會則認為應該讓數位化後的作品仍維持公眾領域狀態。幾經討論後,這些數位化圖像最終以「公眾領域貢獻宣告」(CC0)授權釋出,在圖像的詮釋資料裡都清楚標示出作品的創作年代及公眾領域法律地位。
荷蘭國家博物館最終做出此決議,主要有三個理由:
博物館在實務上很難控制數位化圖像的使用。
圖像一旦在線上開放,便會流散在網路上廣為使用,若採用「CC 姓名標示」授權,博物館必須支付額外成本追查使用者是否標上出處,對於博物館將形成龐大負擔。
網路上早已存在許多版本畫質不佳、來源不可靠的數位化藝術作品。
荷蘭國家博物館認為既然網路上都能找到這些圖片了,何不由博物館提供高品質、色澤近似原作的圖片版本?的確,荷蘭國家博物館一開放高品質圖像便立即被維基百科採用,之前網路上流傳的較差版本則被迅速淘汰。
開放圖像可以讓館藏在不同平台上被更多使用者取用。
目前荷蘭國家博物館有6499張圖像都上傳到維基共享資源,其中2175張圖像都用於維基百科的文章中。透過維基百科,大幅提升使用者對這些作品的使用率,使用者無須先進入博物館網站才知道有這些作品存在。一開始,荷蘭國家博物館網站提供兩種類型的圖像,一種是jpg檔、約2MB,可以自由下載,另一種是tiff檔、高達200MB,需要支付40歐元才能下載。他們意外發現,「免費下載」為網站吸引了大量使用者,也順帶提升了需要高解析度使用者的流量,導致荷蘭國家博物館在2012年光靠販售圖像就獲得18萬1千歐元。
不過,荷蘭國家博物館為了數位化館藏每年要支出10萬歐元,圖像收益並無法打平既往支出,甚至還要為了付費圖像的業務支出額外行政成本。於是,2013年,荷蘭國家博物館便放棄收費,將目標定為「做善事兼推廣館藏與博物館」,將重心擺在利用藝術基金會的資金來數位化所有館藏。
荷蘭國家博物館除了在網站上免費提供公眾領域館藏數位圖像的下載,還進一步於2012年成立Rijksstudio,讓使用者可以輕易的在其網站上自行重新組織館藏或利用館藏進行創作,像是改編藝術作品、設計專屬自己的資料夾、衣服、手機殼等。他們每年3月都會舉辦「Rijksstudio大賞」,前三名可以獲得10000、2500、1000歐元的獎金,作品會在館內展出。當然,荷蘭國家博物館也開放API,歡迎程式設計師善用館藏開發新軟體,在2012年春季前便已經開發了13個APP。
荷蘭國家博物館光是開放的前三個月,就有11萬多件作品被下載,網站使用者增加了34%,Rijksstudio則吸引了3萬多人註冊,網站使用時間和平板使用者也都上升。另外,他們也因此成為開放館藏的經典案例,吸引了國際媒體報導以及眾多開發者與設計師的注目,並常常受邀參與各個博物館和文化資產研討會。不得不說,開放政策帶給荷蘭國家博物館驚人的宣傳成效,而且讓他們的館藏能走出實體博物館,接觸到更多使用者、產生更多影響力,其決策的動機與過程都值得國內有致於開放的文化機構參考。
註:最後來看看荷蘭國家博物館的資料管理人Lizza Jongma對於開放館藏的看法吧。Lizza指出,幸好館藏主要是公眾領域,所以開放起來特別容易;而且他認為身為教育機構和博物館,盡可能的分享最能達成機構的政策方針。
參考資料:
Democratising the Rijksmuseum: Why did the Rijksmuseum make available their highest quality material without restrictions, and what are the results? / Joris Pekel (Europeana Foundation) Sharing is Caring 2014:Openness and sharing in the cultural heritage sector / Merete Sanderho (Statens Museum for Kunst)... -
2015-11-12
2012年,荷蘭的開放文化資料計畫獲得來自開發者和開放資料使用者對於資料提供者的建議。Lotte Belice Baltussen於本文中,全方位的提供幾個最重要的建議,以便增加開放文化資料的再利用機會。
圖片資訊:by Gideon Burton, under CC BY-SA .哪裡是存放資料的最佳場合?
要讓你的資料(不論是內容或詮釋資料)總是能在你自己的網站上被取用。一方面這樣一來可以很清楚的顯示出你是原始提供者,另一方面,比起只在他處提供取用管道,這樣更能全方位的掌控資料取用和再利用情形。 你可以同時提供內容(例如:圖像、影片)以及關於內容的資訊(也就是詮釋資料)。比起內容,詮釋資料幾乎總是會存放在不同地方。若同時提供兩者,最好確定自己已經清楚呈現出能在哪裡找到他們。理想上的狀況是,在詮釋資料中增加一個獨立欄位提供內容(圖像、影片)的連結網址。可以做什麼以提供更多關於開放文化資料的資訊?
如上所述,理想上,使用者能在詮釋資料輕易找到原始目錄或網站的連結。 如果你的機構有讓使用者訂購內容的線上商店,最好能以創用CC授權條款等清楚標示出這些開放文化資料內容是開放的。因為,使用者同時看到線上商店的付費圖像與在其他網站上提供的免費圖像時,會對於自己可以如何利用感到困惑。也就是說,若未清楚標示出這些資料可以被再次使用,最終將會減少再次使用的情形。 確定你的網站上有對機構提供的開放文化資料類型作出解釋,這裡的文字可以使用資料部落格(data blog)上的內容。 在詮釋資料裡總是要提供一個說明使用權利狀態的欄位,清楚呈現這些內容或詮釋資料是以何種授權或條款釋出。開放文化資料的建議是:以「公眾領域貢獻宣告」(CC0)授權後設資料,以「創用CC 姓名標示」、「創用CC姓名標示—相同方式分享」授權內容,或在內容已超過著作權保障期限時以「公眾領域標章(PDM)」授權內容。提供詮釋資料的最佳方式為何?
採用上述方式清楚展現取用內容及詮釋資料的使用方式。 開發者和其他使用者的偏好不同。有些人只要有簡單的詮釋資料csv檔或txt檔就滿足了,有些人則偏好取用提供不同資料取用方式(如JSON、xml檔)的完整API。不論選擇哪種方式,你至少要確認自己已經清楚說明了人們在資料部落格中的詮釋資料欄位能找到什麼,並盡可能的提供使用者有許多近用、下載、搜尋資料的選項。若你有API,就說明你使用的標準為何,以及使用者可以在哪裡找到更多相關資訊。 在你的資料部落格或詮釋資料中清楚指出這些資料的最後修正時間。若常常會修正,就要漸進式的更新或甚至是提供資料集的不同版本。提供內容(圖像、影片)的最佳方式為何?
如果你要提供開放內容,建議你提供高解析度的取用機會。這將會大幅促進重新使用的可能性!不過有些開發者也喜歡使用較小解析度的作品,因為檔案比較小。因此理想上,最好提供不同解析度的內容。將開放文化內容放上維基百科時要注意些什麼?
若要在維基百科上被再次使用,以下的詮釋資料欄位是最重要的,應確保有恰當的說明這些欄位:作者姓名、作品標題、物件類型、描述、創造日期、尺寸、目前所處位置、內部ID、授權方式。 若你的內容在維基共享資源上被標記為特殊種類,像是Category:Media_from_Open_Beelden,就能獲得維基百科的使用數據。這些種類是由維基社群所指派的。原文/ Lotte Belice Baltussen “Tips for data providers: how to make open culture data re-use easier” 以創用CC BY授權釋出。
-
2015-11-10
瑞典的Livrustkammaren och Skoklosters slot med Stiftelsen Hallwylska museet (LSH)由三個博物館聯合組成:皇家兵器博物館(Livrustkammaren)、Skokloster城堡(Skoklosters Slott)與Hallwyl博物館(Hallwylska museet),館藏十分多元。
皇家兵器博物館是瑞典最老的博物館,由國王Gustav二世Adolph於1628年建立,最初是想保存他在波蘭行軍路程中所穿的衣服,館藏包含16世紀以來的武器、盔甲、皇家服飾及配件,見證了軍事史的發展。Skokloster城堡是北歐最大型的巴洛克式建築之一,由Carl Gustaf Wrangel於1654-1676年建立,館藏主要來自城堡主人蒐藏的藝術品。Hallwyl博物館則於1893-1898年間建立,原本是Wilhelmina von Hallwyl與Walther von Hallwyl的冬季行館,累積了Hallwyl 家族旅行的照片及大量藝術品。
LSH博物館自2005年開始進行館藏數位化,當時他們販售高畫質圖像以支付尋找圖像、燒成光碟、寄送等行政費用。2012年,在瑞典創新資金Vinnova約31000歐元的贊助下,他們開始進行「開放圖像典藏計畫(project Open Image Archive)」,目標是能讓大眾免費使用博物館的圖像。
圖片來源:wikimedia commons,公眾領域(PD)。計畫展開後,LSH開始討論智慧財產權的問題。由於歐盟正提出公部門資訊修正法案提案,鼓勵歐洲各國盡可能讓由公部門控制及贊助的資訊能被重複使用,文化記憶機構也包含在內。加上數位館藏部門及三館館長都認同他們的核心使命為「保存館藏,以及貢獻持續發展且可以取用的的文化資產,讓人們能提升對於過往及當下的認識」,因此他們很迅速達成共識,認定「開放」是正確道路。
LSH的「開放」展現在費用收取及授權兩個方面。
首先,LSH的數位圖像是完全無須支付費用的。館方認為既然機構已經獲得來自民眾支付的稅金,就應該免費提供圖像回饋大眾。現在只有在申請使用尚未數位化的圖像時才會收取費用,而且如果使用者願意等待三個月再使用,還是可以免費取用。
LSH數位化後的作品分成三類:已超過著作權保障期限、仍在著作權保障期限內且博物館乃權利人、仍在著作權保障期限內且第三方乃權利人。其中,超過著作權保障期限的作品數量最多,LSH便以「公眾領域標章(PDM)」進行標示,讓使用者清楚知道他們可以任意使用這類作品。
不過,即便實體作品是公眾領域,然而負責替這些平面或立體作品照相的人是否擁有著作權呢?
Thomas Margoni在他的研究中將數位化分成三個類型:
缺乏人為干涉的自動數位化,如Google自動掃描書籍。 由為了產生高品質產出特別雇用的專家進行數位化,如攝影師在不同光影下拍出最好的照片。 由某執行者進行的自動數位化,如為了清點、分類而手動拍照、複製。他認為第一種狀況不會產生新的著作權;第二種狀況下因為攝影師會調燈光、挑角度,多少有一些創意的展現,而會產生新的權利;第三種則是最難判斷的狀況。
瑞典的著作權法保障後兩種狀況,因此LSH其實可以針對這兩類數位化作品主張著作權。然而,館方認為應該先思考到底希望透過館藏達成何種目標,再考量著作權對於目標的阻礙與否。最終他們最後決定要採納Europeana公眾領域憲章的觀點,讓所有數位化後的作品維持公眾領域的狀態,以達成他們盡可能開放的目標。因此,除了對自動數位化的作品採用「公眾領域標章(PDM)」,攝影師也以「創用CC 姓名標示」授權其拍攝的作品。
LSH在提出開放圖像典藏計畫時設定了幾點目標:
改善現有網站介面與功能,以便能展示及下載高畫質圖像。 增加關鍵字、授權方式、攝影師資訊等詮釋資料。 設定伺服器,使其可以被瑞典開放文化機構(Swedish Open Cultural Heritage , SOCH)聚合器(aggregators)所存取。 替所有圖像加上版權聲明。 在著作權允許的範圍內,將高畫質圖像貢獻給維基共享資源,並於維基共享資源頁面設定連結回到博物館的資料庫。最終,他們達成所有計畫目標。LSH於2013年3月發布網站並以開放授權釋出40000張圖像,其中三分之一為高解析度畫質。網站的功能及詮釋資料品質皆如當初的設定,並與瑞典SOCH聚合器連結。2013年10月LSH將12000張高解析度圖像和7000張負片檔案貢獻給維基共享資源,並於2014年6月與11月先後又上傳了500張與6500張圖像。2014年5月美國博物館聯盟(American Alliance of Museums)首次創立媒體與科技MUSE獎的開放類別獎項,就將金牌獎頒給他們。
在進行計畫之前,瑞典以外的地區沒有太多人有看過LSH的館藏。開放之後,這些圖片迅速的被用在維基百科裡,散佈到英語、日語、俄語、荷蘭語、越南語、泰語的維基百科,而且至2015年2月為止這些圖像已經被瀏覽過將進五百萬次。館方對於他們的館藏被看到感到既驕傲又滿足,他們節省了一筆行銷金費就能成功在瑞典外拓展可見度。
LSH於其2014年的願景中仍提到了「開放」,希望透過開放鼓勵參與,讓博物館成為社會裡知識發展的重要角色。透過建構發展數位博物館,將讓大眾有更多接觸博物館的新管道。
參考資料:
Making a big impact on a small budget: How the Livrustkammaren och Skoklosters slott med Stiftelsen Hallwylska museet (LSH) shared their collection with the world Joris Pekel, Europeana Foundation http://lsh.se/en/about-us/vision-2014 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ki/Commons:Livrustkammaren_och_Skoklosters_slott_med_Stiftelsen_Hallwylska_museet 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ki/Category:Images_from_Livrustkammaren_och_Skoklosters_slott_med_Stiftelsen_Hallwylska_museet... -
2015-11-08
以創用CC授權的開放教育資源百百種,有影片、圖片也有教科書,都無使用上的法律疑義,而且免費,提供教學者更多元的教材選擇來源。但是,這些開放教育資源的品質如何呢?用起來真的好用嗎?出版社由專人負責的版權教科書應該會比較專業吧?
-
2015-11-07
動力博物館(Powerhouse Museum)是澳洲主要文化機構之一,館藏展現了澳洲在科學、科技與藝術方面的創造力。館內有22個常設展、將近39萬件館藏,自1988年3月10日起向大眾開放,希望能「藉著吸引、告知、啟發多元觀眾來讚揚人類的創意與創新」。
動力博物館的網站上針對不同物件對象有不同授權方式。一種是還在當前著作權法保障下的作品,不能在未經著作權人同意下重製或散佈。第二種是無已知的著作權法限制,這種類型的作品主要置於Flickr。第三種是公眾領域,也就是該作品被認定不受澳洲著作權法保障,像是圖樣電子書(Electronic Swatchbook),提供19世紀末的織品樣本圖示供任何人下載使用。第四種則是創用CC授權。
新南威爾斯州藝術部部長Frank Sartor稱譽動力博物館,認為其「展現出新威爾斯州政府是增加澳洲文化館藏公眾近用的領導者,這些令人回味的雪梨歷史及早期澳洲生活圖像將會對澳洲人與世界各地的人們產生強大吸引力。」
圖片來源:flickr,無已知版權。
動力博物館在2007年4月首次針對「玩在動力屋(Play at Powerhouse)」採取「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授權。這是動力博物館提供給孩子的教育活動,提供10歲以下的孩童可以使用的資源,像是孩童參訪資訊、科學主題相關活動與遊戲,鼓勵親人及照護者陪同孩子在家使用,也希望能讓學校師生能因此產生多種運用方式。
2007年11月,動力博物館的攝影師展開一場關於授權的討論,「當日照片(Photo of the Day images)」部落格最後也同樣決定採取創用CC授權。這個部落格上展示了館方專業攝影師所拍攝的博物館公眾活動、展覽以及幕後活動照片,他們認為可能因此讓使用者對於受到著作權保護的照片產生興趣,也使館藏能被看到並發揮更多用途。
2008年4月7日,動力博物館宣布和Flickr合作發展The Commons,成為世界上第一間在照片分享平台上釋出公有歷史照片的博物館。Flickr Commons上的圖像都是博物館判斷無已知著作權限制的圖像,可能是因為超過著作權保障期限,或是著作權法不保障該類型作品。
動力博物館選擇了Tyrrell攝影館藏,這是由Charles Kerry (1857-1928)與Henry King (1855-1923)的一系列玻璃負片(glass plate negatives),由照片中可以看出19世紀及20世紀初的雪梨生活樣貌。一開始他們上傳了200張,接下來他們每周持續上傳50張。這些照片可以讓大眾給予標籤(tag)並做評論,館方也會盡其所能地增加地理標籤(geotags)以便能建立照片內容的互動地圖。在加入Flickr Commons後,短短一周內Tyrrell館藏就獲得將近兩萬次觀看數以及大量的標籤與按讚活動。
2009年,動力博物館進一步開放授權詮釋資料,物件的事實資料以「創用CC 姓名標示—相同方式分享」授權,物件的描述則以「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授權」。數位社會與最新科技部門主管Sebastian Chan指出:「老師與教育者現在可以使用我們的館藏紀錄滿足其需求,並在無須擔憂的情況下鼓勵學生使用。……其次,如此一來不論懷有商業或非商業目的,任何人都能複製、擷取我們的描述性資料與時間地理資料用於廣泛新用途。這可能會在混搭我們的館藏與其他資料後,發展成時間軸、地圖或視覺化圖表。甚至進一步發表在線上刊物、印刷紙本上,或被用以提升維基百科的文章、加入其他線上資料庫及融合手機裝置的資料服務。」
博物館圖像服務館經理人Paula Bray則指出,使用創用CC授權工具可以讓使用者清楚了解相片的使用條件。攝影經理人Geoff Friend也認同創用CC條款帶來傳統著作權模式外的彈性空間,讓攝影師或其他創作人有更多授權選項,他們很樂於看到自己的圖像被許多熱情人士展示、認識、取用、讚賞,在自己投入愛好對象的同時也能讓他人從中學習。
參考資料:
http://creativecommons.org.au/content/BAAC_government_cluster.pdf http://www.powerhousemuseum.com/imageservices/rights-and-permissions/#sthash.vwGprjP4.dpuf http://creativecommons.org.au/blog/2009/04/powerhouse-museum-goes-all-cc/ http://www.powerhousemuseum.com/flickr/ http://www.powerhousemuseum.com/collection/database/menu.php http://www.powerhousemuseum.com/openhouse/